首页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全部新闻 > 媒体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王利平:为中国制造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

2017-03-09          浏览量:5862


 

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 徐芸茜 两会报道

“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3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再度重申凝聚人才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重大意义,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对此,刚刚完成《关于确立人才在制造强国建设中优先发展建议》提交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广博控股集团董事长王利平,一见到记者,便迫不及待地表述他对人才战略的看法。

王利平认为,中央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将选人用人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执政理念与政治智慧,更是推动事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举双手赞成。对国家而言,‘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对企业而言,‘企’字去‘人’则为‘止’,人才是一切事业的根本。”王利平说。

人才是实体经济的根基

“近年来,实体经济困难加大,从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人才的不足。”王利平说。“中央反复强调要抓好实体经济。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根基,而人才是实体经济的根基。要打牢实体经济这一根基,必须确立人才发展优先的国家战略,加快培育实用人才。所谓实用,既要有各种高端人才,也要有数量充足、质量过硬的产业工人人才。”

作为广博控股集团董事长,王利平同样对人才有着强烈的渴求。从20年前单一轻工制造起家,发展成为如今涵盖轻工制造、新材料、跨境电商服务链三大产业,在美国、加拿大、日本、迪拜、香港等地设有分公司的国际化企业。“我们的转型升级,依靠的就是人才驱动。‘广’,就是要让一大批海内外高端人才作引领;‘博’,就是由一大群产业工人做支撑”。

目前我国正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关键在于夯实人才基础,确立人才在“中国制造2025”建设中的优先发展地位,促进人才发展与制造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国家推动‘中国制造2025’,而广博也正以拥有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基础上,着力将新材料产业园打造成为以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为龙头,集先进创造业、现代物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业研发园。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人才是核心要素。”王利平说。

在国际市场闯荡了20多年的王利平是如此理解“全球化”的:未来10年,是全球制造业价值链分工新一轮调整的重要阶段。能不能把握这一战略机遇期,能不能高质量的完成“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关键在于能不能拥有一大批与之相匹配的人才队伍。

实体经济的人才培育要上升到国家战略

王利平认为,要把实业,特别是制造业的人才培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要加快人才的供给侧结构改革,以国家之力促进人力资源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我们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劳动力,但另一方面,在实体经济领域,很多年轻人开始‘脱实求虚’,劳动力结构性过剩与短缺日益凸显,传统产业人才素质提高和转岗转业任务艰巨,高端人才特别是高科技研发领军人才、高水平工程师和大国工匠以及一线实务型技能人才存在较大缺口。”王利平说。

因此,王利平建议,要进一步发挥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高端统筹协调作用,积极制定并落实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职业教育政策。通过财政、税收、保险、产权等制度创新,激励制造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与人才培养培训。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体的多元经费保障制度,加大对接2025战略的人才培养专项投入。设立国家、行业和地方职教数据库,增强信息对称性。

在培育路径上,一是要积极发挥企业的主阵地作用。王利平认为,现代学徒制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应进一步推行。制定现代学徒制培训标准,明确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学徒培训的学时学分、能力要求、考核标准等。将现代学徒制与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有机结合,通过资格证书体系,将学校教育与学徒制培训有机结合起来。成立现代学徒制服务平台,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学习者个人沟通的桥梁,通过平台获得需要的信息与帮助。政府对2025战略急需的学徒制专业予以重点资助,标准应高于其他专业,对合作企业给予资金支持或税收优惠。

二是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引导行业本科院校转型。王利平建议,国家要进一步加强高校、特别是行业背景院校转型发展的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如出台优惠政策,实施分类拨款制度,在生均拨款标准、专业建设经费方面适当提高比例;在师资方面实行“绿色通道”政策,招聘先进制造业一线高技能人才、领军人才任教;鼓励转型高校在生源选拔、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方面积极突破,与中等职校、高职院校有效衔接。

三是要充分发掘政府政策的主牵引作用。王利平的观点是,政府要大力支持企业以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有计划、分层次地选派制造业各领域的优秀人才赴制造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培训。要鼓励企业和中介组织,借鉴国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人员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促进制造业人才与国外同行交流。加强国际培训基地建设,以政策激励有条件的企业与海外制造业研究机构联合建立培训基地。以财政支持鼓励企业加大海外引智力度,促进建立全球招才引才的工作体系,优先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能够突破关键技术的项目负责人,加快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望形成持久经济增长点的创新创业人才。

王利平告诉记者,只有真正确立人才在“中国制造2025”建设中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促进人才发展与制造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总书记所期望的那样,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广阔舞台上,“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转自《华夏时报